一提起最长寿的开国上将,人们自然知道就是吕正操,他享年106岁(虚岁)。对于这个跨世纪的老人,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老人,经历过无数风雨的老人,他在回顾自己百年人生时这样说道:“我一辈子,就是打日本,管铁路,打网球三件事。”
吕正操上将对他百年人生的总结很是谦虚低调,甚至有些轻描淡写。实际上,他的一生传奇颇多、故事颇多、精彩颇多。
他的传奇在于他曾是少帅张学良的副官和挚友
张学良和吕正操都是辽宁海城人。吕正操从入伍东北军到1936年西安事变,一直在张学良身边工作或在他的部下任职。
张学良一向识才爱才,只要是有文化有才能的人,甚至不受地域、出身、年龄的限制,都收留培养,堪以重用。而吕正操恰恰是一个热血青年,富有爱国热情,军事素质过硬。于是,张学良对他进行大力培养、提拔。直到张学良推荐他考取东北陆军讲武堂,吕毕业后任张学良的副官、秘书,等等。可以说二人肝胆相照,张将吕视为绝对的心腹和挚友。
西安事变后,吕正操与他的少帅自此天各一方。这一别竟然是半个多世纪。1991年,两位老人终于在美国得以相见。
他的传奇在于毅然拉起抗日大旗在冀中打鬼子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后,吕正操率部于10月在冀中平原脱离国民党军。
多年后吕正操回忆道:“那是一个秋夜,天空晴朗,月光明亮,我们大家踏着皎洁的月光,走上了抗日征途”。从此,吕正操所部不再是东北军,而改称为“人民自卫军”,在冀中平原上毅然树起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大旗。
吕正操率部在冀中平原上往返驰骋,在反“扫荡”和反“蚕食”斗争中,他率冀中军民创造了平原游击战争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。他自己则身先士卒,“最多时,他一天之内打过五仗,常常一马当先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新中国成立以后被搬上银幕和舞台的《地雷战》、《地道战》、《平原游击队》以及《平原作战》等影响几代人的经典影视文学作品,都发生在冀中大地,都与吕正操的名字联系在一起。这些都为他领导冀中平原英勇抗战加了一个生动的注解。
毛泽东对吕正操也大加表扬,称他是“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,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”。
吕正操原名正超,后来自己把“超”改为“操”,意思是操练好了打日本鬼子。看来,人如其名,“操练好了”的吕正操打鬼子毫不含糊、坚决彻底,说他是打鬼子最负盛名、说他是抗日大英雄绝对是名副其实的。
他的传奇在于只有八年的党龄却当上候补中委
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“七大”,在我党建设发展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引人注目的是,在选举“七大”候补中央委员时,吕正操这个才有8年党龄的将领竟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。要知道,后来的开国十大将,有几个人都未能当上“七大”中央候补委员。
“资历浅、党龄短”的吕正操能够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,主要缘于抗战即将胜利,党决定要大举进军东北。毛泽东基于对东北战略地位特殊重要性的深刻认识,在考虑“七大”中央候补委员人选时特别提出:“我觉得这次要有东北同志当选才好”。
在这种前提下,出生于东北、长时间战斗在东北的吕正操,这个只有8年党龄的党员最后光荣当选。无疑,当上候补中委,既是中央发展东北整体的战略考量,也是对吕正操离开旧军队、投奔共产党,在抗日战场上所做的突出贡献的最好肯定。
他的传奇在于他的后半生与铁路结下不解之缘
建国后,吕正操曾长期担任铁道部副部长职务。从1958年起,他任代理部长,同时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。此后,还曾兼任“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”副总指挥、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、党委第一书记等职。
1965年1月,吕正操被正式任命为铁道部部长,并继续兼任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、党委第一书记。
在“文革”期间,吕正操受到了严重迫害。1975年复出后不久,又复任铁道兵政治委员、党委第二书记;两年后升任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、党委第一书记。
完全可以说,作为铁路交通战线上的杰出领导者,吕正操为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奉献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。
纵阅吕正操的整个人生,他“不仅是最长寿的一位开国上将,还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开国上将,最后一位去世的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,最后一位去世的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”。他身上的传奇和故事还有很多......